三伏天,哪些“冬病”可“夏治”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编辑:周芳

40多岁的孙女士常年患有哮喘伴过敏性鼻炎的毛病,发作时不仅喘还伴有鼻子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子不通等症状。每当这时,她都会服用抗过敏以及平喘的药,但病情往往当时能很快控制住,用不了多久又会发作。在医生的建议下,孙女士进行了穴位贴敷等冬病夏治的综合疗法,坚持三年后,哮喘以及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控制得很好。

如今正值三伏天,冬病夏治在医院中越发火爆,许多市民纷纷提出疑问:什么是冬病夏治?该如何进行冬病夏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邯郸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昆城。

什么是冬病夏治

“人体阳气与太阳一样,无论男女在成年后均如抛物线般逐渐减少,并且现代人嗜食生冷、贪凉、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加速了阳气的损耗,导致体内寒饮、痰湿积聚不散,从而出现如虚寒性哮喘、慢性腹泻、寒湿性骨关节病、痛经等的寒性疾病,这类疾病在阴寒较盛的冬季发病或者加重,此所谓‘冬病’。”李昆城介绍道。

李昆城告诉记者,中医理论对这类冬病的治则是“寒者热之”,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热之”治法的记载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和“长夏胜冬”,就是现代所说的“夏治”。

因此,“冬病夏治”指三伏天正是阳气最盛、肺脏气血通畅的时候,在人体的内外部环境都处于阳气充盛状态的有利条件下因势利导,可以祛除寒邪、蓄养阳气、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有利于虚寒性疾病的康复。

那么冬病夏治对哪些病有效果呢?李昆城表示,冬病夏治以其“寒者热之”的特性,主要用于治疗阳气不足的虚性、寒性疾病。

“一般而言,冬病夏治疾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肺系相关病症,如鼻炎、慢性咳喘、慢性咽炎、虚人感冒等。二是痛症,如颈肩腰腿痛、膝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网球肘、胃痛、痛经等。三是其他类,如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妇科疾病、慢性皮肤病、夜尿、遗尿、阳虚型体质人群等。”李昆城说。

如何进行冬病夏治

谈到具体方法时,李昆城介绍说,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有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穴位贴敷等多种外治法,尤以穴位贴敷、化脓灸和药浴运用最多,内服药中有汤剂、丸剂、片剂等,还有药膳、食疗和运动疗法等等。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临床多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位治疗面瘫。

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于三伏天当天或前后二天内各敷一次,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

是否有一些冬病夏治的方法可在家操作?李昆城表示,冬病夏治最适宜自行操作的是艾灸,可在医院或药店购买艾条,点燃后距离皮肤3至5厘米,以能耐受、不烫伤为度,每周2至3次熏灼肚脐(神阙穴)、小腿外侧的足三里或足心处的涌泉,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至于穴位敷贴、针刺等疗法对穴位定位操作有较高要求,不建议自行在家操作,需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避免发生危险。

冬病夏治需要注意什么

谈到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李昆城首先谈了四点:“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阴津,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等。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伤及脾胃,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相合伤人。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最后,李昆城补充道,为确保疗效,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药饼要贴4至6小时,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觉之前一定要揭掉。第一次贴敷时间不必太长,最好不要把皮肤贴出水疱,以免影响第二、第三次治疗。第三次贴敷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当然贴敷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需要根据患者皮肤耐受度而定。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邯郸观察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24633号-1 冀公网安备130429020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