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是时下最流行的购物方法,买东西掏出手机,分分钟搞定。但由于商家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不小心,消费者就可能因为网购,“购”来无尽的烦恼。
记者从本报征集的新闻线索及相关部门公布的案例中找出典型案例,希望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为消费者购物提供参考。
A
谨防套路,超值商品需问清
“同样是5斤对虾,今天在我们家只要109元!”听到直播间主播的介绍,市民刘女士非常心动,立马拍下一单。
可刘女士收到后发现净重才4斤。当她询问直播间客服时,被告知对虾是“带箱5斤”且产品页面已标注。刘女士赶紧打开手机仔细翻看,才发现商品页面的确有“净重4斤”的小字。
“这样算明码标价吗?还是怪自己太粗心?”刘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客服对她说的这些直播时主播并没有介绍。
刘女士所购买的对虾来自某平台电商搜索排名靠前的一家店铺,该店铺的对虾按重量的不同,个数也不同,刘女士所购买的为大号,共收到102只。
记者进入该商品网页发现,所有关于商品净重的标注都“遮遮掩掩”。首先,该商品名20余字,其中“带箱”二字以“带箱新鲜海鲜”的词组出现。其次,商品宣传页有8张图片,首图大号字体写着“5斤大虾,有坏包赔”,直到最后一张图片时,才有一行字号很小的“温馨提示”:净重4斤。
“一个泡沫箱,里面还有两个冰袋,我称了称,差不多一斤。”刘女士认为,“不管是价格还是重量,商家都应该大大方方,让消费者能够一眼看清楚,如果是海鲜正常化水的重量还能接受,但被误导了心里不舒服。”
记者发现,模糊“带箱重量”和“净重”的宣传主要存在于销售海鲜和水果的网店。因为需要在包装内放置一些冰袋或防磕碰等物品,不少商家便强调“带箱重量”,弱化“净重量”。
而类似的“套路”还有不少:“果冻橙大果10斤”也许加上了箱子、泡沫等物品;“10斤生蚝只要149元”也许包含冰袋的重量。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物前,要详细了解商家的促销规则,保持清醒的头脑,货比三家,全面了解商品质量、性能、用途等信息,不要轻易被低折扣所迷惑。同时,还要注意保存好相关单据等,出现问题时可通过相关部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B
理性消费,促销话术要分辨
“家人们,这款商品我给你们要到了有史以来最低价,再不下单就没有机会了”“只有我们直播间的粉丝才有这个福利,绝对物有所值”……在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的带货直播间内,物超所值的商品、主播极具诱惑的销售话术,让很多消费者忍不住心动,冲动下单。
市民苏女士平时喜欢戴首饰,她通过某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花费7999元购买了一只翡翠手镯,主播宣称手镯“种水到冰”,属于上等品,但苏女士收到手镯后发现所谓的上等品不过是普通品质,价值约在2000元左右。
苏女士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在翡翠玉石类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以假乱真”的情况并不多见,但“以次充好”的现象却比较普遍。
“品质相差实在太大,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了。”苏女士说,即便将商品送至第三方机构鉴定,鉴定机构也只能对商品是否属于翡翠做出判定,而不能对商品价值多少钱给出参考。
市民唐先生也曾被直播间的促销话术所迷惑。他在某电商直播间花费4万元购买玉石,商家承诺是“老坑老料”原石,还给他发来了翡翠加工厂的视频验证。
唐先生表示,当他收到货之后,才发现货品并非商家直播中所说的“一手货源”,商品也没有合格证书,只是市场上的普通产品。
目前,苏女士和唐先生都在和店家进行协商中。
业内人士提醒,在电商平台购买翡翠玉石等产品,要询问商品的细节问题,如售前质量保证、售后退货换货的条件范围等,不要轻易相信各种套路,保持理性,不要单纯因为主播大力营造的直播间氛围而冲动下单,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购买,避免落入消费陷阱。
C
留存证据,售后乏力勇维权
网购到不如意的商品,市民许先生经历过数次,“维权过、折腾过”,却大多以自我安慰告终。
“跟商家交涉太麻烦了。”今年2月,许先生在网上购买了一个实木餐边柜,不到千元的价格和不错的做工,让他以为淘到了宝。可不到一个月,柜子就裂开一道宽约2毫米的裂纹,纵贯正扇柜门,尤为明显。
许先生在网购平台来回折腾了大半天的工夫,客服却给出了“售后由第三方商家负责”的答复。“再联系商家客服,一整天都没回应,只好又找回平台客服。”许先生无奈道。
“好不容易等到商家客服回复,他们却说,柜门裂了正好说明他们这是真实木。”为了尽快解决问题,许先生并没有理会商家客服此类说辞,只是和他们商量解决办法。
商家给出解决办法:把柜门拆下来寄回,如果确属质量问题,会换一扇新门。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许先生感到为难:“就他们这个态度,到时候柜门寄过去了,不给我寄回来怎么办。”考虑再三,许先生放弃了维权。
“网购就这点不好,商家看不到摸不着,他就是不给你弄,一点辙没有。”眼看着柜子成了残次品,许先生总觉得咽不下这口气,用了追评功能,把照片发到了网上,给其他消费者提个醒。
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要留存好与商家的聊天记录、支付记录、物流信息以及商品宣传页面、商家承诺的截图等材料,这些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可先与商家、平台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通过渠道进行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