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光阴,春华秋实。我市科技部门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聚焦京津优质科技资源,大力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和高科技产业项目,在产业园区、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快进展,共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三年,我市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25项,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8项。
聚焦重点产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棋。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十年间,我市以冀南新区、经开区为依托,通过京津技术和产业转移,联合京津合作共建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走进位于肥乡区的邯郸市京津新材料产业园,国晨化工、利仕化学、东方博特化工、中船派瑞特气体等企业引人注目。这里入驻的企业以发展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中环新威、立业化学、首优医疗科技和中顺产学研新材基地也正在建设中。
冀南新区和中关村合作成立邯郸·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水熊基因、开米斯科技等50家企业入驻孵化,科技服务平台“北京IP—邯郸·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落户运营……一批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项目,正在打造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十年来,我市积极引导重点企业联合京津高校院所建设中试熟化基地,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综合性工程技术和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开展技术攻关。龙凤山铸业联合中国铸造协会、北京科技大学等建设了铁基新材料中试基地,研究高纯铁材料在光电、电磁材料、屏蔽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并提升产品品质;恒博新材料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建设了大尺寸靶材绑定中试基地,研究不同靶材绑定技术对靶材性能的影响;聚邦新材料依托北京大学建设了高性能量子点纳米新材料中试基地,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减小批量生产的批间差异。
技术攻关唱“主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这些产品主要被应用在高铁、风电、核电等领域,这是我们多年来专注于铁的纯净化技术研发与创新的成果。”武安龙凤山铸业产品展厅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自2019年以来,在省、市科技等部门的支持下,龙凤山铸业联合上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冶金经研中心等单位,通过创新工艺流程与技术研发,进行4N级高纯铁、5N-6N级超纯铁的研发攻关,突破了关键技术的瓶颈制约,填补了国内高纯铁基新材料的空白。
为激活创新“动力源”,近年来,我市依托重点企业积极与北京大学、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创业平台,开展研发活动,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我市。
我市先后建成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北科院邯郸分院和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方基地等协同创新共同体。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先后建立了大数据、智能装备等6个研究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300余名,完成植物基低碳食品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30余项,孵化企业5家;北科院邯郸分院先后引进大宗固废非金属材料等重点产业项目10个,入驻企业16家、创新创业团队10家,累计服务企业600余家;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方基地加快转化中国科学院空天院技术成果,孵化了中科智蓝等科技型企业,推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大气遥感监测、工业传感器等20多个项目落地。
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方面,晨光生物公司与北京工商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开展合作,争创国家级植物提取物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天然色素产业关键核心、共性及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打造天然植物提取千亿元产业集群;北京市阀门总厂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分厂联合北京阀门研究所、北京冠龙阀门厂等单位组建了阀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我市阀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河北东粮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等单位组建了杂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精做强杂粮产品,推进杂粮产业化发展;华裕农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河北省蛋鸡产业技术研究院……市科技局副局长靳远新介绍,我市126家省级研发平台中,有近50家企业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开展合作。
协同创新当“头雁”,深化产学研合作
我市积极引聚京津创新资源,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等主导产业,我市企业积极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合作,目前,我市企业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钢铁研究院、中国农机院等37所京津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近三年,我市重点支持恒工精密、龙凤山铸业、高晶电器、金力新能源等87家与京津开展科技合作的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11项,申报专利80余件,制定技术标准34项。同时,探索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制度,鼓励京津高校科研单位参与“揭榜”,铠特农机“大马力拖拉机智能混动双流耦合动力传动控制技术”项目被北京理工大学成功揭榜,列入省科技厅首批“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全省共10个),省厅补助资金385万元。
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近三年,我市重点支持津东经贸、中材风电叶片、凯盛君恒等32家企业转化京津重大科技成果31项,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装置和新品种35个,新增产值超过5.2亿元。我市科技部门帮助子丰生物、慧桥复合材料等转化京津重大科技成果的企业争取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专项6项,争取资金1200万元。
同时,我市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大、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对接交流,组织企业参加科技部领军人才邯郸行、河北科技成果直通车等对接活动21次,引进高端科技人才273人,引进创新人才团队34个,建成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1家,河北省国际合作基地17家,促成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3项。2023年我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751亿元,同比增长82%,成交总额居全省第一。
本固方枝繁,根深则叶茂。十年来,我市加快科技项目引育、协同创新生态营造、科技成果转化,一批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壮大,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正不断为我市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