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新”处立 向“远”处行
——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
晨光生物检测实验室研发人员进行数据分析。 李卫国 摄
邯郸是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核心产区,是全国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市。近年来,我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争第一、创唯一,一批国字号的园区、试点应运而生,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
粮食生产连续11年创“百亿斤”
我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小麦528万亩、玉米479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棉花6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0余万亩,连续11年跻身全国“百亿斤”粮食大市行列。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五得利集团日处理小麦8万吨,连续11年产品销量世界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蛋雏鸡孵化基地,华裕集团年产3亿羽优质健母雏,是中国最大的海兰蛋鸡供种基地;成为华北最大的叶菜生产基地,全市蔬菜年产量570万吨,其中叶菜290万吨,早春叶菜销量占京津市场的三分之一。
育特色、强龙头、树品牌。我市建成鸡泽辣椒、涉县核桃2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成16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鸡泽县、邱县、魏县、广平县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成功争列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整市试点。
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24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123家,拥有企美实业、金凤市场、康远清真、奥贝斯食品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培育18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2个省级领军企业品牌。
近年来,普惠金融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专员”试点工作稳步展开,“政银企担”对接融资模式创新应用,为乡村产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
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华农河北生物育种研究院成功落户,成安众人信、磁县禾下土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晨光生物集团辣椒红色素、辣椒精、叶黄素产销量世界第一。
优化新品种,提高良种覆盖水平。我市依托华农河北生物育种产业研究院、市农科院等农业科技单位,开展种业关键技术攻关,打造支撑种业振兴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和鸡泽实验站做好小麦新品种选育,为“冀南麦”品牌打造提供保障。我市抓好新品种引进试验,围绕粮油、蔬菜、肉类及经济作物等特色产业,筛选引进适合我市种植的小麦、玉米、高油酸花生等优质高产品种。我市抓好新品种示范推广,大力推广小麦马兰1号、众信麦998,玉米农大372、沃玉3号,高油酸花生冀花19号、冀花21号等抗逆高产的优质品种,为提高粮食单产打牢基础。
市农科院试验田(资料片)。 李磊 摄
集成新技术,提高生产科技含量。我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曲周、鸡泽2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为平台,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京津优势科技资源合作。我市积极引进高层次专家参与研发,通过开展周末专家邯郸行等活动,对接专家参与邯郸重大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支持京津农业科技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成果到邯郸落地转化。
积极培育“新农人”
3月18日,我市27个科技小院正式建成,实现了科技小院县(市、区)全覆盖。
我市积极推广“站院共建”模式,27个科技小院引入129名高校师生到我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增强科技小院力量,全市安排市县112名农技人员参与共建。科技小院建设创优服务模式,以“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模式服务农民,破解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创新技术推广路径,优化协同培养模式,开展产学协同育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曲周科技小院学生在麦田中进行土壤取样。(资料片)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培育“新农人”,提高科技应用能力。我市持续开展“农技人员走基层送技术解难题”活动,全市各级农业技术人员下沉一线,与农民面对面传技术、解难题,受到群众欢迎。我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培养了一批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农村创新创业者、乡村振兴带头人、种养加能手和专业农机手,持续改善高素质农民队伍质量结构,稳定提升乡村产业科技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