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是“增强残疾人领导力,共创包容且可持续的未来”。这一主题明确了残疾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转变:他们不仅是社会福利的接受者和被照顾者,也是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建设者和引领者……
在我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先天缺陷、意外或大病,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但面对命运的挑战,他们却有着知命不惧、与痛苦相伴的勇气;他们同样用汗水播撒希望,用热情传递善意,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先天缺陷、意外或大病,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面对命运的挑战,他们却有着知命不惧、与痛苦相伴的勇气。
尽管人们时常会给予他们更多关注,但当你真正走近他们就会发现,看似与我们不同的他们,其实也同样渴望用自己的汗水播撒希望,用热情传递善意,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
在12月3日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他们想向世界呐喊:“不,一样的‘我们’!”
一样耕耘希望
张勇在为顾客按摩。
晚上六时,走进位于和平路的同康盲人按摩馆内,店主张勇正忙着为一位顾客做保健按摩。
听到记者到来,张勇顺着声音方向笑着寒暄起来。单从外表看,你似乎看不出来他有何不同。
张勇属于后天失明者,在上中专之前,他也曾亲眼见过这个世界的缤纷色彩,从未想到突然出现的视神经萎缩让他渐渐陷入黑暗。
“失明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起初,只是眼睛有些不适,看物体不清晰。后来,能看到影子在眼前晃动,直到最后完全感觉不到任何光亮。”张勇说,经治疗后,他仅能用眼角余光感受到一点光感。简单来说,他的视力仅能让他知晓面前站着一个人,
但五官、面貌根本看不清。
从行动自如到行动不便,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一向乐观的张勇经历了短暂的消沉。“那段时间,我躲在家里,每日靠听广播度日。”张勇说,在广播中,他接触到了许多和自己相似遭遇的盲人,觉得比起那些先天性全盲的人群,他要幸运些。
经过调整,2004年,在家人的支持下,他重新振作起来。凭借着当初在卫校学习的基础,张勇很快初步掌握了中医推拿的实操技巧,推开了盲人按摩这一行业的大门。而为了掌握更加专业的技能,他又多次前往北京、保定、石家庄进行求学,系统地学习了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
2011年学成归来后,张勇和妻子在同仁花园开了一家只有3张按摩床的夫妻按摩小店。尽管一开始,小店的生意也不是很好,但张勇却认真对待着每一个上门的顾客。
“我去过很多按摩店,张师傅和那些敷衍了事、只想赚钱的店主不一样,他会根据病症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能感受到他的用心。”此前,街坊晓丽肩颈不太舒服,还常常因疼痛难以入睡。经过朋友介绍,在张勇店内进行几次推拿后,晓丽的肩周炎有了明显好转,果断办了年卡。
“来我们店的顾客大多是回头客,他们觉得效果好就会介绍亲戚朋友过来。”张勇说,店内的很多老顾客都会主动帮忙宣传生意。就这样,夫妻俩靠着自己的双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光明天地。
经过13年的发展,张勇的按摩店已扩大至两家,也雇用了6名盲人师傅,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两家店在夏季旺季时,日均人流量高达100人。
“我从来没觉得我有什么不同,只是我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了。”张勇说,作为平凡的普通人,他深知幸福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如今,大家都很认可他的按摩技术,这让他很高兴。尽管一天下来,几十位顾客的接连到访,让他时常顾不上吃饭,但始终洋溢微笑的脸庞似乎无声回答了一切,这样的生活,踏实幸福。
一样助人为乐
陈红旗在社区中奔走。
“老陈,又开始巡视小区啊。”今年64岁的陈红旗是社区居民们的“老熟人”。作为邯山南大街58号院的楼院长,他每天都要骑着三轮车在小区里来回巡视,看看各处的卫生情况,排查下有无安全隐患,听一听居民们的建议。
热心、友善,这是每一个熟悉陈红旗的居民对他统一的评价。作为一个肢体二级残疾的退休人员,陈红旗本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可他却始终活跃在社区和居民之间。平日里,只要小区居民遇到矛盾纠纷,都会第一时间找到他。
前段日子,隔壁单元的下水道坏了,
污水横流。居委会建议每家每户摊钱找人来修,意见却始终难以统一。无奈之下,社区书记找到了陈红旗。
凭借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陈红旗奔走在各家各户中,找到矛盾的关键点,以公正的态度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仅三天时间,管道修了,路通了,邻里矛盾解决了。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居民之间的关系好了,大家的生活才能越过越好。”自从担任楼院长以来,陈红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大家都说,有了他,小区变得更加和谐稳定了。
“虽然我行动不太方便,但咱也想为社区服务尽一份力,看着小区环境越来越好,感觉很有意义。”这是陈红旗20多年如一日始终奔走不停的初衷。
“张姐,你今年的社保审好了没有?”“下雨了,出门记得带伞!”又是一个清晨,陈红旗洋溢着明媚的笑容,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消防安全员、环境管理员……继续活跃在小区中,成为社区居民心中的贴心人。
一样热爱生活
初冬的傍晚,总是来得比较早,晚上六点,天已经全黑。杨东义给客户送完当日的鸡蛋,匆匆返回了位于成安的家中。
杨东义在健身。
于他而言,一天的工作结束,属于他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健身房是他的第二“战场”。
29岁的杨东义,虽然思维逻辑很清晰,但走路摇摇晃晃,讲话时脑袋也会不自觉地摆动。他是个早产儿,三岁还不会走路,家人带着他去北京看病,被告知是先天性脑瘫。
2018年,受邯郸市肢残协会主席章英奇的邀请,杨东义去石家庄观看了尼克·圣斗士《挑战不可能》的励志演讲。在现场,他被深深震撼了,一个没有双腿,只有一只胳膊还不完整的人,肌肉线条却如此凹凸有致。
“人家这样的身体条件可以,我也一定可以的!”回来后,杨东义在家里独自尝试,做一些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简单的力量训练。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寻求更高的目标——走出家门,走进健身房寻求专业锻炼。
也许是因为残疾瘦弱原因,生怕被别人嘲笑。刚走进健身房,看到眼前琳琅满目的各种器械,杨东义有些不适。
不敢做夸张的动作,不敢寻求帮助,一开始只能通过微信、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学习碎片化的健身理论知识。而随着身体肉眼可见的变化,他又报了私教课程,每天下班后,大胆地去健身房锻炼。短短两年后,他便可以做到硬拉135公斤卧推85公斤。
如今,每天健身时,杨东义都会拍一些照片传到社交媒体。“我就是想鼓励大家积极生活,我这样的身体条件都可以锻炼身体,希望传递正能量给大家。”他说,这一张张照片,既是记录自己的变化,更是想让大家知道,他和普通人一样,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