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充满passion”到“出走的决心”,从软萌玩偶到解压爽剧,人们生成情绪,消费情绪,也贩卖情绪。
这一年当我们谈论情绪时,到底在谈论什么?当情绪价值成为时代热词,年轻人是否已找到精神世界的解法?当机器开始学习模仿人类的悲喜,人类又将如何探知情感虚实的边界?
这个12月,澎湃新闻·湃客创作者平台推出年终系列报道《情绪生成时代》,陆续邀请优质创作者,从多元化的视角出发,为你解读2024年每一种情绪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文/迭戈
*本文为澎湃号·湃客财经 X 体坛经济观察联合出品,湃客财经栏目独家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发
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体育消费市场依旧热闹非凡。乒超门票涨价十倍仍一票难求,在杭州举办的世界羽联总决赛决赛门票直逼2000元,滑雪大跳台世界杯举办地首钢园三天入园人数近14万人……林林总总都是证明,体育消费就是目前消费领域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赛事票房的有力增长上,也体现在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培训热潮与客流量明显提升的体育场馆里。“冠军同款”的销售更是与体育赛事实现了无缝衔接。消费者的运动热情在顶流运动员的带动下不断高涨,既促成了体育项目本身的繁荣,也为一批品牌方打开了新的市场机会。
从专业竞技领域向大众辐射,体育消费浪潮看似依赖明星运动员的影响力。那么借明星运动员之力,是否才是撬动体育消费的关键所在呢?
从今年夏天开始,因为郑钦文夺得了奥运会女子网球单打金牌,中国网球产业热度持续升温。网球运动从小众爱好几乎达到了炙热的程度,连带推动了网球装备购买、场地预订等全链条消费的爆发式增长。将郑钦文视为这个秋天网球热潮的直接推动者,几乎已成为网球行业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共识。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股热潮也并非偶然,而是国内网球市场长期积淀的结果。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娜当年为中国网球市场播下的种子,就难以奠定如今的消费繁荣,如果缺乏消费生态的呼应,也很难推动市场的持续发展。
如果说过去奥运年消费热潮更像是一场“凑热闹”式的短暂狂欢,那么2024年的体育消费市场则展现出更加深层次的融合与可持续性。体育明星的影响力成为引爆消费热情的催化剂,更推动了体育文化与商业生态的深度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