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邯郸道的文化释源与当代发展
现代“邯郸道”的主要文化来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战国赵文化与汉代都市商业文化,明清古城文化,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现代城市文化。
战国赵文化与汉代都市商业文化
春秋末期的邯郸,就已经为著名的工商城市,到战国时期,随着赵敬侯的迁都,邯郸也完成了从“仓库实”到“为赵都”的历史之变。邯郸不仅成为“袨服成市”的北方通衢,而且出现了荀况、慎到、公孙龙、庞煖、虞卿、处子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辩士。作为“四战之地”的邯郸,由此集聚了“胡服骑射”的改革风云,产生了“拓地千里”跻身七雄的赵武灵王。
邯郸更是列国使节集聚、说客奔走,施展“合纵连横”的外交场所。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就曾因为充当齐国的使节,又暗中为燕国服务,阴奉阳违,而在邯郸被囚禁半年之久,成为轰动一时的“间谍谜案”。邯郸,因此成为苏秦扑素迷离的一生的最好诠释地。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经营十几年,由追求“家累千金”到谋划“奇货可居”,完成了其由商贾到政治家的转变。
邯郸,也成为后世雄心勃勃的商业大咖奔走政途的梦想之地。而两代秦公子也正是在邯郸,实现了从为质子到登上秦王之位的华丽转身。赵都邯郸一百五十八年的历史由此多彩纷呈。两汉时期,邯郸以工商发达而入全国五大都会(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之列,商贸繁荣,歌舞酣兴。北连燕涿,南通郑卫,被服饮食,发征期会。齐鲁东来,秦晋西往,货殖辐辏,熙熙攘攘。其有肆有坊,有亭有驿,铁、酒扬名,产生“与王者埒富”的郭纵、“当垆沽酒”的卓氏。都会商业文化的繁荣整整延续了四百余年。
明清古城文化
邯郸城的具体建设和完整描述,在明清《邯郸县志》里有着清晰的记录。历史上,邯郸城的发展,除了战汉有着较多的考古资料以外,宋以前的记载微乎其微,少而又少,已经不能览其全貌和真谛。从明初开始,邯郸城的每一次扩展、变迁,即留有丰富的资料,包括碑志资料。对我们认识明清邯郸城的架构特色、功能分布、人文生活等,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献。城内中街,又称串城街,是指老邯郸城内自南门至北门贯穿的主要街道。据清康熙十一年《邯郸县志》记载,称其为“南北大街”;近代1932年《邯郸县志》称“西大街”。
日本占领期间曾分为南大街和北大街两段。解放后,五十年代改为城内中街。“串城街”一词,据考查约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政府旧城改造规划中。据八十年代初丈量,自南门至北门,全长1400米,宽8米。以人民路为界,北段属丛西办事处(街道),南段属中华办事处(街道)。就整个邯郸老城而言,从明代至解放初,其城在明代有南北扩拓,无东西展延,形成了独特的“南北狭长三里,东西仅为半里”的船形古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定为规模,道路肌理至今清晰易辨,城内中街的五口十巷,与老城三街四门,共同构成明清至民国邯郸城的清晰轮廓,为我们今天进一步开展古城研究与文化开发利用、进一步搞好文化传承与文脉延续提供了基础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城市文化
这一阶段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转折的作用。从清王朝的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近代历史的折射。邯郸城在这段历史中,既有工业化交通的初现带来的希望,也有新的商业中心的逐渐形成与演变。这里在很长时间内有“南门里”的门店连比,有“东门里”的贞元增酒坊,有“南关”的货栈与旺铺,有“北关”的学步桥喧闹,也有近代学校的衍生与权变,有现代城市成长中的痛楚与转身。新中国建立后,邯郸城迈向新生。如今的行署办公楼、军分区旧址、老法院旧址、第一届邯郸市委旧址等,就是这个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景观。而邯郸传统商业中心向近代商业中心的转移、传统民居街道向当代文旅振兴的转变,更让其成为引人瞩目的关注地。
从综合角度来看,明清文化构建下的邯郸城文化显然有着更为丰厚的基础优势,且近代城市发展痕迹明显,而战国赵文化则最适合作为其文化背景。明清邯郸城里,以串城街为主线,以道东的五条横街、道西一巷(回车巷)一街(西门街)为辅助,构成了独特的交通脉络。在近代城市发展中,和平路、丛台路形成老城区域外的南北两条干线,使得老城的整体形态得以较好的保留,而人民路的中间贯通,又为其交通提供了便利。
显然,重点景点的打造,离不开现存基础。整个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的明清建筑风貌,以及老城历史根基,将是景区构建的最突出的立足点。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与文化基础也正是在此三方面。如今,除了其中的“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家级名城的重要标志外,又增加了中华大街(和平路至沁河桥段)为“历史文化街区”,这对于邯郸市进一步提升名城价值内涵有着重要意义,更对“邯郸道”文化项目的发展有着烘托作用。
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优势
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邯郸建投股权服务有限公司接过“邯郸道”这一概念,谋划了“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正在大规划、大设计、大运营、大框架的基础上,把原来的南段(原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北段(原邯郸道项目)、学步桥景区、丛台公园景区等统一起来,重点打造的十八个景点,包括万宾楼、回车巷、河北银行(第一届邯郸市委)、进士李景濂故居、军分区旧址、行署办公楼、谏议坊、慈禧行宫、江西三姓、邯山书院、邯郸驿、武灵阁、文庙、城史馆、学步桥、丛台、七贤祠和碑林、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等,一个邯郸主城区核心地段最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密切结合的高等级景区已经初现,其在文化内涵、景区体量、发展前景等方面优势显现。
“邯郸道”的当代产业化发展具有优势。这里的产业化发展优势,主要是指“邯郸道”文化项目内,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实现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与文化展示性复建相结合,全域空间、传统道路肌理体现古城特色,吃住游玩、研学演艺,全面发展有着空间,更有着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整个区域内的业态,注重创新文化形式,培养产业活跃因子,推动邯郸文旅产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作为邯郸主城区核心地段的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上为多样化的区域业态提供了条件。商业快餐创新、特色小吃引进、研学产业链延伸、邯郸城史展示、历史文化景观深度解读、大型演艺舞台、个性节点体验等,在这里不仅可以互补互烘托,而且规模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期。文化产品深度的挖掘,将极其有利于邯郸文化产业的提升加速。新技术发展为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与小众化创造更多的机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项目适得其时,将在搭建邯郸文化产业平台、带动邯郸文旅大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景区位于邯郸主城区的核心地段,占据明清邯郸城全域,总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以上。这里不仅囊括邯郸古城的全域,而且拥有有价值的重点景观达到18处(未来扩展可达24处)。这个区位特点放在整个河北省是不多见的,甚至是唯一的。学步桥、丛台、回车巷等经典景点,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河北银行、李景濂故居、邯郸行宫,均为北方典型的四合院或复式四合院,结构完整。七贤祠及邯郸碑林、邯山书院、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等,具有一定体量,设计精致、内容丰富。新景点有着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武灵阁、文庙、邯郸驿等复建新建建筑有着较多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赋予了实际的服务功能。总之,这里整体设计、整体运作,多点展示、多面文化,有利于合理利用与丰富展现。现在随着新思路的发展,越来越接近老城的全域,第二步的发展即邯郸老城东南段。目前的框架里,“东南金瓯缺”就成为明显的现象了。所谓“东南金瓯缺”,包括原县衙区、新街和人民路以南、串城街以东、城东街以西、城南路以北所形成的区域。这个区域,原本即为邯郸老城范围,其开发价值,不仅为目前的项目提供更适宜的旅游空间,而且其中的王琴堂故居、地委礼堂、老县衙、王铭鼎故居、城隍庙、奎楼(魁星楼)等潜在景观,都是不可忽视、极具文化价值的节点。在已有南门的基础上,若适度修复北门、西门、东门,修复东南角城墙,从而使十八景向二十四景发展,将使“邯郸道”景区更加形态完整和资源提升。
“邯郸道”,正从古走向今;邯郸,正从今走向未来!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