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关于邯郸成语典故属性的界定
邯郸成语典故之都的提法不胫而走,引起了省内外、学界内、社会上和外地游人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邯郸真有那么多成语典故吗?邯郸人凭什么把外地的成语典故拉入到自己的地盘上来?一声声的质疑,一声声的考问,都直接撼动着邯郸成语典故之都的基石,更直接敲击着邯郸每一个学人的自信奋斗的心。于是,如何界定成语典故属性“姓邯”的问题被提到了学界的日程上。
一、邯郸地方文化学者的初识
面对邯郸成语典故的属性界定,邯郸市赵文化研究会、邯郸市国学研究会、邯郸市地方文化研究会、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等研究机构又组织人员进行了成语典故属性“姓邯”的研讨和论证。邯郸市群艺馆原副馆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的杜学德先生2009年6月,就在《邯郸人文》杂志上发表了“郝在朝与邯郸成语典故”的文章。郑重地指出:郝在朝先生出版的《邯郸成语典故集》中辑录的成语典故是经过深刻思考的,是比较合理的,其编选和收录范围的九个方面是应当肯定的,即:1.邯郸作为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汉代诸侯封国赵国的首府;邺城作为汉末曹魏的政治军事中心,北朝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上述朝代的帝王将相、后妃重臣形成的成语典故;2.从赵氏起家到三国分晋时期赵氏先祖形成的成语典故;3.赵国及历代出生的名人以及他们的传世之作中的成语典故;4.邺下文人集团诗词文章及其轶闻趣事形成的成语典故;5.历代文人墨客撰写的与邯郸有关的小说、戏曲、诗、词、歌、赋中形成的成语典故;6.邯郸人或赵人在朝做官为宦,在古赵邯郸中任过官职,或在这里有重要活动和影响的人物所形成的成语典故;7.祖籍赵人、邯郸人及以邯郸地名封的王、君、侯、公主等所形成的成语典故;8.邯郸与外地相关联的成语典故;9.与大邯郸(含各县)相关的人物、事件所形成的成语典故。
二、各地文化学者的争鸣
2005年12月中旬,围绕邯郸典故的属性界定、社会地位和开发利用等几个问题,召开了由市政府主办、市名城办、赵文化研究所、市博物馆承办的2005(中国邯郸)成语典故研讨会,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二十多所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和我市成语典故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成语典故文化爱好者近200人出席了会议。会上专题发行了市名城办组织出版的《邯郸成语典故丛书》(三册),分别为申有顺主编的《邯郸成语典故辞典》《邯郸成语论丛》和杜学德主编的《邯郸成语典故故事》,作为各地专家学者会上的参考。
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都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论文和观点。首先,邯郸学界的文化学者在成语典故的属性界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邯郸的著名文化学者梁辰提出了“词源年代、发生地点、历史人物”等三要素分值分析法;邯郸市文研所原所长、邯郸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提出了“区域、内容、性质、价值、认同性、唯一性”的六要素界定法;邯郸的著名文化学者宋涟圭指出在邯郸成语典故定义和内涵上的界定时,提出了“邯郸”这个概念的界定问题,需要从“时、空、人”三个方面来考虑。
接着,各省、市、大学院校的专家学者还站在自身的研究专业和自身所处的地域文化层面,结合邯郸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有关成语典故的界定感悟,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借鉴。山西省三晋研究会的著名文化学者景元祥,提出了他在编辑《三晋典故》时遇到过的同一个问题,即成语典故地域属性的界定问题。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了三条界定标准:一是典源。即典源是见著史书典籍记载最早是晋地的,则是无可置疑的。二是典义。即典源本意涉及人物、故事是晋地的,则是无可置疑的;若是衍生义和各种变体义中所涉及的人物、故事,则不能一概而论,要慎重斟酌,进行有据选择;三是典实。即本身典故的故事要真实,来龙去脉要清晰、完整。若所据史书在阐述故事中添枝加叶,加入复杂情节,有人为因素植入晋地人、事的,则不予认定。湖北大学现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学院副教授杨薇在发言中,首先对历史上的成语和典故进行了界定。对其狭义、广义和同异之处进行了分析。接着对邯郸成语典故的界定和量化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我觉得作为邯郸的成语典故可取广义的界定,不细分成语与典故的界限,即以与邯郸有关的习用的古语为其界定。具体包括:一是发生在邯郸的历史事件,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邯郸及当时的赵国的历史事件;二是出现过的历史人物,比如廉颇、蔺相如、赵武灵王、赵简子等;三是邯郸的名物;四是流传在邯郸的民俗、俗语等。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节会文化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胡小伟作了题为《成语典故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以邯郸为例》的发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历史学博士、教授孙继民作了题为《邯郸成语典故的历史文化解析》的发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作了题为《关于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建设的思考》的发言。还有湖北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温显贵、研究生李翔合作发表了题为《邯郸成语典故的认识价值》的论文,山东省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宣兆琦和教授王雁合作发表了题为《解论赵国成语典故的文化内涵》的论文,邢台市历史文化学者、高级工程师张山江发表了《简论邯郸成语典故的历史作用和科学价值》等。与会的外地专家、学者的发言赢得了全体与会者的深深佩服和热烈的赞扬。
三、趋于认同的界定成语典故属性邯郸的五条标准
随着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属性研究的深入和这一领域专家学者的开掘、研究和体悟,吸收全国各地成语文化学者的见解和建议,邯郸市地方文化研究会的李绍健、杜学德、高振东、孔令德等几位学者反复探索、研究和争辩,初步形成了五条界定成语典故属性“姓邯”的标准。
一是邯郸人所出。即邯郸籍历史人物无论在何时何地事出、语出和书出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如赵武灵王的成语典故“胡服骑射”“颠倒是非”“沙丘之变”等故事均发生在邯郸或赵国境内,所以这些成语则毫无疑义地属于邯郸。而赵人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中所形成的成语“怒发冲冠”“完璧归赵”和随赵王在与秦王渑池相会时所形成的成语典故“相如折秦”“西缶雪耻”,廉颇晚年亡魏奔楚、在会见赵使中所形成的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虽然都在外地,但都是邯郸人所为也属邯郸。再如赵人荀子曾游学于齐,齐襄王时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约在楚考烈王八年,任楚兰陵令。后居兰陵著书收徒,他的学术文章均辑于《荀子》一书。此书中产生出成语典故有上百条之多,按上述界定标准划分,不管书中文章出于何时何处,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则均属邯郸。
二是邯郸事所出。即邯郸境内(含所属各市县)的历史故事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如邯郸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史事廉颇、蔺相如的“负荆请罪”“将相和”;马服君赵奢做田部吏时,在收缴平原君家租税时,不畏豪门,依法征收而形成的成语典故“奉公守法”;翟阳大贾吕不韦在邯经商时,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安国君之子子楚为奇货,而后投机钻营,展开在泰国地位和权力上的竞争与投资而形成的“奇货可居”;燕国寿陵少年在邯郸形成的成语“邯郸学步”。东汉末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在邺城时期征伐袁尚和三郡乌丸时所形成的“兵贵神速”;还有其子曹丕、曹植不和而形成的“兄弟参商”、曹冲的“曹冲称象”和建安时期,曹操遣使以金璧赎回蔡文姬所形成的“蔡女没胡”“文姬归汉”“蔡琰请曹公”等。
三是邯郸地所出。即邯郸地域境内的地理、名胜、古迹、遗址等本身的内涵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人文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如邯郸县黄粱梦镇的吕仙祠所内涵的“黄粱美梦”“一枕黄粱”;涉县索堡镇凤凰山娲皇宫所内涵的“女娲补天”“补天浴日”;肥乡县亓(qí奇)固乡西屯庄村的平原君赵胜墓地所内涵的“翩翩公子”“三千珠履”“九鼎大吕”等,还有磁县北朝墓群的“天子冢(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北齐四帝陵(神武帝高欢的义平陵、文襄帝高澄的竣成陵、文宣帝高阳的武宁陵、废帝闵悼王的高殷墓)”以及其他一百三十多处的魏齐王室大臣的墓冢所承载的历史人文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如“狗脚朕”“快刀斩乱麻”“兰陵入阵”“粉镜自玩”等。尤其是六朝古都邺城,是曹操、建安文人、六朝君臣集中活动的地方,历史上形成了大量丰富而精美的成语典故。因邺城地处临漳属邯郸市管辖,故这些成语自属邯郸不在例举。
四是历史上非邯郸人、在非邯郸地发生的涉及邯郸和赵国的人和事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如战国时,魏安釐王的弟弟信陵君(平原君赵胜的姐夫)受赵胜之托,率领门客千余人赴邯抗秦,途中采用了谋士候赢的建议,恳请如姬(魏王宠妾)盗出兵符,夺得帅印,统帅大军火速驰援,与楚春申君的援军合兵,击退强秦而形成的“窃符救赵”“肉投馁虎”;赵成侯时,魏国以庞涓为将兵围邯郸,求助于齐,齐国派田忌为帅救助赵国。田忌听信孙膑之计避开与魏兵的直接冲突,转而围攻魏地襄陵迫使魏军撤围邯郸所形成的“围魏救赵”;又如战国后期,实力下降的魏国却又想攻伐赵国,其谋臣季梁求见魏安釐王进行劝阻,讲了自己奉使出行遇到一个人赶着车子北行到楚国去的故事。本人竭力相劝,那人反而以马好、马夫好、盘费多而更加自信前行,结果却离目的地越来越远。魏王悟出了这个故事的利害,打消了攻赵想法,形成了“南辕北辙”的成语,属性亦划归邯郸。
历史上以“赵”和“邯郸”以及所辖地曾封赠的王、君、侯、公主等爵位的人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均属邯郸。如历史上的多位赵王:武臣、张耳、刘如意、吕禄、刘歇、张敖、司马伦等;成安君陈余;曲周侯郦商;武安君:苏秦、白起、李牧;武安侯赵兴(赵奢的孙子)、刘邦、田蚡、郑亨;馆陶公主刘嫖等所形成的成语典故;还有韩、赵、魏三家分晋前,赵国赵氏先祖造父、赵夙、赵衰、赵盾、赵朔、赵武、赵简子、赵襄子等,俱在晋国活动,其在晋地推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演进三百五十余年,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典故。邯郸学界把这部分成语典故归为先赵部分,也将其纳入属性邯郸的成语典故。
五是在历史人物的对话和历史文献作品的内容中提及赵国、邯郸或提及邯郸人和事而形成的成语典故。如成语“乔松之寿”,典源出于《史记·李斯列传》,所记载的是赵高劝告秦王的对话,强调对后代要封王封侯,世世称孤,这样也就有了“乔松之寿”“孔墨之智”。其中“乔松之寿”中的乔松为仙人王乔、赤松子,俱为长寿之人。王乔为邯郸人曾修道于紫山,故纳入邯郸成语典故范围。又如成语“月兔毫笔”,源于《艺文类聚·广志》:“汉诸郡献免毫,书鸿门题,唯赵国毫中用。”意思是说,汉朝时,全国各郡所进的免毫之笔,只有赵国所献的免毫笔最好用。后来把“月兔毫笔”比喻好笔。还有成语典故“挈瓶之制,不失守器”,出自于史书《战国策》的“赵策”中,尽管人、事,在这一典故中与邯涉及不深,但其出自“赵策”,也就将其收入邯郸成语之中。
话说回来,按照邯郸界定成语典故属性的五条标准,虽然能将邯郸成语典故固定下来,但也会引起外地人按照邯郸的标准来界定属于人家的成语典故,这也就会给已固定的邯郸成语典故带来反噬:①第一条标准明确规定,邯郸籍人无论何时何地事出、语出、书出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均属邯郸。若这一成语是邯郸人在外地做事形成的,那么所在地人就会以邯郸标准的第二条“邯郸事所出”来衡量,对同一成语就有了拥有权;②邯郸事系外地人所为和邯郸境内的外地人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人文形成的成语典故,按照邯郸标准属性邯郸,那么外地人仍会用邯郸标准来衡量,人家对同一成语也就同样具备拥有权;③非邯郸人、非邯郸地发生的涉及邯郸和赵国的人和事所形成的成语典故更加复杂,如按照邯郸标准界定属性邯郸,那么外地人用同样标准以历史人物的籍贯、出生地和故事的发生地为据进行衡量,那么就会有多地对这些成语也就毫无疑问的具备了拥有权。
另外,除因界定标准双方互用所形成共有成语之外,还有引用典源不同也形成两地或多地共有的成语典故。如“北门锁钥”,邯郸引用的典源是宋代朱熹《王朝名臣言行录》中的对大名府的评价;而《中国成语典故全集》(中国人事出版社)引用的典源是《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故事是郑国守卫都城的大臣杞子对自己守卫都城重要性的评述:我掌管的都城好像国家北面的一把钥匙,若敌师潜袭夺之,则郑国就灭亡了。这个故事的主题是郑人郑地,那成语典故“北门锁钥”的属性也应该归于郑州新郑,即为两地共有;又如成语“威风八面”,邯郸引用的典源是元·无名氏戏曲《马陵道》中的台词,因马陵在大名东部一带,这一成语则属于邯郸;而《中国成语典故大全》引用的典源是元·郑清辉戏曲《三战吕布》中的台词。因其故事发生在虎牢关,即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其所在地的河南荥阳也就有了“威风八面”的拥有权,故这一成语也属两地共有。因引用典源不同而形成的属地差异还有很多,不再繁列。这样就使邯郸成语典故的权威性遇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不少学者认为,可以对界定属性邯郸的成语典故进行再研究、再分析、再筛选,把其分为三大类:一是公认是邯郸的。即按照前三条规定的邯郸人、邯郸事、邯郸地所形成的成语典故;二是两地多地共有的。即对同一成语典故的人物籍贯、所在地、故事发生地的各方均共同享有属性权。三是相关邯郸的。即按照第五条标准所述,典源中只是提及“赵国”“邯郸”,或提及邯郸人和事而形成的成语典故。目前在各地众说纷纭、未能形成统一界定标准的情况下,把属性邯郸成语典故分类对外,也不失是一个统一认知的好办法。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