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邯郸文化 >

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说不尽的邺城

来源:邯郸日报 编辑:周芳 时间:2025-01-17
导读: 郭济桥 作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邺城声名显赫。鬼谷子庙、西门豹祠、铜雀台、转军洞、曹操墓、天子冢透过千年云烟,学者们正将笼罩其上的层层神秘纱幔逐一揭开。一个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之都,一处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军事要塞,一座开创建筑新标的都城,

郭济桥

作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邺城声名显赫。鬼谷子庙、西门豹祠、铜雀台、转军洞、曹操墓、天子冢……透过千年云烟,学者们正将笼罩其上的层层神秘纱幔逐一揭开。一个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之都,一处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军事要塞,一座开创建筑新标的都城,一片香火鼎盛的佛土,六朝王城的风貌渐渐清晰起来。让我们随着考古队的脚步,唤醒那一个个被历史封藏的英雄,走进他们叱咤风云的世界——到三国,看一代枭雄曹操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到冉魏,领略大隐于市,乱世枭雄之风采;到北齐,听玄音梵呗,参禅访窟,体验佛都圣境……

40年前的那个春天,按照中科院考古所和河北省文研所的协议,由两单位合作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宣告成立。从此,一代又一代考古人与这座古城遗址结下情缘,并被她的神秘深深吸引。来到这里参观旅游的人也会沉迷其中、流连忘返,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之谜,吸引着考古人和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探访这座尘封了一千多年的古城?

自春秋至北周,邺城存续了1200年。汉唐过渡时期,这座偏安的城市作为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辉煌了四个世纪,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个国家的首都。又是什么样的独特魔力,让邺城成为六个王朝的都城?

林中满雾霭,是处来春风

说到邺城,不能不提及漳河,西门豹曾在这里投巫、开渠。漳河发源于山西,出太行后折向东北,与滏阳河、滹沱河合流汇入渤海,是哺育邺城的母亲河。邺城得名于甲骨文中地名“衣—殷”,而漳河就是商河,可见它与商族、商国息息相关。邺城南有安阳殷都,北为赵都邯郸,西面太行山雄险巍峨,东侧海河冲积扇原隰平旷,居河北、河南之襟喉。鼎盛时的邺城交通便利,向外延伸七条通道,控滏口沟通太行东西,扼山东更有南北通衢。洹水、淇水在其南,滏阳在其北,加上诸多运河,构建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向西南奔洛阳、长安更是通向遥远的地中海,成就了丝绸之路东门的美誉。

历经汉唐间的辉煌,终至衰败,邺城与割裂的政权相始终。春秋齐桓公始置邺城,战国初为魏地,后归赵,秦时属邯郸郡,两汉为魏郡治所。东汉末,移冀州来治,后为袁绍割据,204年,转手曹操。西晋“八王之乱”致使朝廷风雨飘摇,先后涌现出二十多个割据政权,后赵、冉魏、前燕相继以邺为都。534年,东魏迁都邺城,续以北齐禅代。557年,北周灭北齐进驻邺城,城内建筑尽皆拆毁;580年,尉迟迥在邺反抗杨坚,兵败邺城并被焚毁。自此,邺城名存实亡。

原北齐省右户郎邺城人元行恭,隋时因公务途经故土旧宅,感慨万千:“颓城百战后,荒宅四邻通……草深斜径没,水尽曲池空。林中满明月,是处来春风。”

后代由于战乱,加之漳河水迁徙无常,将剩余的邺城冲毁。沧海桑田,漳河改北流为东向,河道向东拦腰贯穿过邺城。这里已看不出曾经繁华的迹象,一马平川,零星散落着几个村庄。

谁是英雄?是非成败尽成空

从三国起,到北周大象二年终,邺城兴盛了近四百年。是非成败转成空,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烽烟滚滚、刀兵四起,匈奴、鲜卑、羯、氐、羌争相弯弓射雕、走马逐鹿。为邺城而生的那些骁勇将士、公侯帝王,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亮相。曹操、石虎、冉闵、慕容垂、高欢、兰陵王,历史的浪花淘尽了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唯留下青山绿水、黄沙白草。今天的邺城,仍可见三台、潜伏城门、塔基、讲武城、曹操墓。回首往昔,大齐宰相祖珽感叹:“昔日驱回马,谒命长杨宫……今来向漳浦,素盖转悲风。荣华与歌笑,万事尽成空。”

王粲的《从军诗》这样描述魏国的军队:“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曹操的邺城,除了仗剑讲武,还煮酒习文。《典论》中曹丕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事功和立言,成就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建安邸、东山池、漳河畔、西山下、南馆中、西苑里、三台上,余音不尽的和曲赋诗,伴着箜篌悠远、埙声幽咽,充溢在邺城微醺的空气中。那发出激越驴鸣的中郎将,那吟唱悲凉婉转“胡笳十八拍”的蔡琰,那《洛神赋》中御风而行的神女“甄宓”,对弈高歌、煮酒论剑,任性而为的快意洒脱……邺城呈现的那道文学风景,屹立于中国文学史上,成就了一座座里程碑式的巅峰。以三曹、七子为中心的文学一辈,“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们大多豪爽任侠,不拘世事,却被建安末突至的瘟疫击垮,幸风骨为两晋所承续。“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再后,南朝人也自认:今之清商,实由铜雀,三祖风流,遗音盈耳。

亦文亦武的邺城,经历了真实的冷兵器战争,数次被攻城、灌城、屠城、焚城。石虎掳掠妇女随军,兼以充作军粮,惨烈至极。游牧民族的剽悍尚武和汉民族的儒雅平和相碰撞,激荡出蓬勃生机。经过这血与火的洗礼,破茧成蝶终至天下大同,为隋唐盛世的辉煌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三台今安在?春深何曾锁二乔

邺城三台是纪念碑式的建筑,位于邺城西垣北部,因墙为基,体量硕大。曹魏时始建,铜雀台居中,北为冰井台,南为金虎台。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的《三都赋》有云:“三台列峙而峥嵘……亢高台于阴基,拟华山之削成……附以兰奇,宿以禁兵”。

伫立三台,可俯瞰全城,可见三台是不折不扣的军事设施。月朗星稀啾啾虫鸣,三台又被赋予了旖旎多情的色彩。铜雀台上才子佳人吟诗作赋,背后却是无尽的杀戮和阴谋。后赵时三台崩塌,赵天王大单于石虎重修,倍于其旧,华丽甚于曹魏。

至东魏、北齐,三台的地位锐降,但也仍闪耀着北朝文化的辉煌。556年,齐文宣帝高洋发丁将三十万营三台,在旧基上高博之,大起宫室。天保九年,三台成,改铜雀为金凤,金兽为圣应,冰井为崇光。军事作用逐渐为饮宴、游乐所代替。平北齐后北周武帝下诏毁撤邺城三台,韦孝宽平尉迟迥之叛,焚烧邺城,三台再次被毁。

隋唐及其后,三台已变成纯粹的文化符号,人们借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宋元时期,台基尚存,铜雀台周围一百六十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金凤台周一百三十余步,高三丈,上建洞霄观;冰井台北临漳水,周围只百余步,高三丈,被漳水冲掉一角。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虎台被讹传为铜雀台,台南北长120米,东西宽71米,高12米,昔日宫殿的高大雄伟依稀可辨。北魏和隋唐的洛阳也曾学习邺城在西北建高台。

多情的文人,把勾连三台的两座浮桥演绎成旅居魏宫的江南美女,传诵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在高高宛若仙山的铜雀台上,觥筹交错之间,对酒当歌之时,婀娜的舞姿、抑扬顿挫的琴声、横槊赋诗的英雄,赋予了三台怎样一种旖旎瑰丽的风情?如今,凭台西望,魏武西陵和七十二疑冢隐约可见。南宋范石湖奉使过之叹息:“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追古抚今,英雄和美女、权力和阴谋都已是过眼云烟。

微月东南明,地为棋盘谁作局

邺城的城建模式开历史先河,开启了后世中国乃至东亚都城的统一格局:单一宫城、三套城垣、整齐划一的棋盘状里坊,是世界都城建筑设计史上的不朽之作。经历了从古代走向中古,从编户齐民走向世家士族,邺城从城市规制到都城建设都走在了历史前沿,堪称城市规划史的“里程碑”,并产生了世界影响。

曹魏邺城的单一宫城制度、以西北为尊、明确的功能分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魏邺城以西北高台为控制点,向东、向南展开;宫城位于北部西侧,背倚三台屏障,负阴抱阳,环绕禁军、官署;全城唯一的东西大道将全城划为南北,主门(东门)修建瓮城;城市北半部位尊,西侧为皇家用地,东侧属贵族,南半部位卑,以平民里坊为主;南城门开以单数,发展出中轴线。在法天和崇人文的观念下,像汉长安一样,邺城前后期又经历了一次从东向南转向演进的轮回。平城、洛阳城继承了邺北城后期的风格,并向棋盘样式进一步迈进。

较之洛阳,东魏北齐邺城设计不受前代建筑掣肘,愈加中规中矩,交泰门、朱明门、阊阖门、止车门、端门之天子五门和太极殿构成中轴线,既强调了中央大道在都城规划中的对称作用,又强化了皇帝坐北朝南对自然的崇拜。邺南城继承了邺北城前期单一宫城制度和后期中轴线对称制度,构建了由城墙、马面、城门、城壕为组合臻熟的防卫系统,具备科学合理的道路网络、给排水设施,全城东西对称、整齐划一、功能分区的平面布局,直接影响了隋唐长安城的构建模式。

以城墙、坊墙、道路将城市分割成棋盘状,分布宫庙、苑囿、库藏、衙署、宅舍、宗祠、庙观、里闾、市肆、作坊。宫城分布在中心天元位置,内城绕环其外,其堵堞之状,咸以龟象,周置近方形外郭城。宫城供皇帝所居,西为主,东为辅;内城分置衙署、府第、宗庙,重量级设施在宫前中央大道两侧分布;郭城多里闾、市场、寺观、祆祠、作坊,近郊布置礼制建筑及墓葬。城内四百坊大小,苑囿、宫庙、衙署、兵营和佛寺占据大量空间,仅余二百余坊居住,名称可考七十多个。

邺城毁废后,尽是荒芜。唐代聂夷中经过邺城,晨起从今天的固安出发,遥想当年三月三出行的妇女,挽着堕马髻,插着金步摇,独有的“盛装出行”,繁华过尽,却满眼春耕忙碌的农人,不禁黯然神伤:“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不知马蹄下,谁家旧台亭。”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都城逐步发展成为三重城垣封闭的棋盘式里坊制城市布局。曹魏邺城、东魏北齐邺城至为关键,曹魏邺城对汉洛阳因革并张,东魏北齐邺城直接开启了隋唐禁苑和南城里坊共同构成外郭、皇城与宫城的布局,并影响到古代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朝鲜的平壤城、开城及汉城等城市规划和城市构建模式。

韩陵片石语,烟花易冷辞

韩陵山寺位于佛都邺城南,魏齐居士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有云:“兵接刃于斯场,车错毂于此地……靡旗蔽日,乱辙满野。”

在这厮杀声中,伴着西域胡商的驼队,西去取经和东来传道并行,佛教在邺城兴盛起来,逐渐玄学化并在东魏北齐之际日臻完善达到顶峰。在响堂山、小南海,仍能约略见到邺下佛教之盛况。南方重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传统,北地尚禅修,下接隋唐之宗派,邺中佛学兼收并蓄,华严、法华、法相、净土、禅、律及三阶教根植于此。《法苑珠林》有云:“高齐六君二十八载,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译经一十四部,度人二百余万。”

东魏北齐时期,全国寺塔超三万,出家修行人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强。近年考古队发掘了皇家之大总持寺,彰显了邺城佛都的地位。大总持寺位于邺南城内东南,坐北朝南,周以方形围壕,四面开门,为一塔三佛殿式布局,适合于法华或华严的配置,开启了隋唐分宗立寺。全寺以佛塔为中心,佛塔位于中央偏南,平面方形,边长30米,四角小塔环绕。

2012年春节,考古队员们从邺城附近一座埋葬坑内一次性发现了2895件(块)残损的佛教造像,其精美程度和数量之多都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佛教考古之最。这批佛像有着明显的人为毁损的痕迹,并且可以看出是被杂乱无章地埋葬起来的。但是这批佛教造像的雕刻工艺精湛、无与伦比。它们多为汉白玉材质,保留有炫目的贴金、彩绘技术。所涉佛教题材广泛,释迦、阿弥陀、卢舍那、思惟太子、弥勒、观音等应有尽有,而且形象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堪称佛教艺术精品。然而,这批佛像的发现又揭开了一段沉寂的历史之谜,它应该源于约1500年以前的那次文化革命。

建德三年(574年),北周武帝发动“周武法难”,诏令废佛。开始大肆焚烧佛经、砸毁佛像、推倒佛寺。三年后,北周灭北齐,声势扩及邺城。几十年后,转眼已是唐初,又一代信众口中念念有词,手持鹊尾炉焚香,收拾残损佛像瘞埋于寺旁,并建塔护佑……“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道理,似乎也适用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它经历着成长的风雨和快乐。

驻足聆听,邺城似乎仍在讲述它曾经的繁华;大音希声,那些深埋邺城地下的无声密语,不断地诱惑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

责任编辑:周芳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邯郸文化
邯郸观察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24633号-1 冀公网安备13042902000630
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Top